健康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健康教育 >

【3.21睡眠日】科普讲堂|健康睡眠人人共享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792次

  睡眠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完整的睡眠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良好的睡眠可以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提高生活、工作效率,舒缓自身情绪,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完整的睡眠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而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不能睡、不想睡、睡不着”等不健康的睡眠现象越来越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那么,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呢?


  失眠症的危险因素


  年龄增加、女性、失眠症家族史、应激及负性生活事件、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等都可导致失眠。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工作学习压力的逐渐加深,熬夜,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长期熬夜诱发的睡眠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身体“亚健康”的元凶。失眠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不仅增加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还与躯体疾病的恶化有关。此外,失眠症还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日间工作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何为失眠症


  失眠是指在夜间睡眠机会充足且睡眠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频繁而持续地出现夜间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和/或夜间睡眠维持困难(觉醒次数≥2次),导致睡眠相关日间功能损害(如醒后疲惫、情绪低落或易怒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睡眠障碍。患者除伴有失眠症状的困扰外也可伴随家庭、社会、职业、学习或其他重要功能受损。当这些问题在3个月的时间内每周至少出现三次,可以被诊断为“失眠症”。失眠症可分为短期失眠症、慢性失眠症及其他失眠症。


  如何诊断失眠症


  人们一旦出现失眠症状,会导致情绪的低落、烦躁、焦虑、担心、过度关注睡眠,甚至是病急乱投医,到处就诊、采用各种办法,但效果不一。所以,找准失眠病情、明确诊断很重要。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失眠主诉来诊断失眠症,而多导睡眠监测当今睡眠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在睡眠研究界被称为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它可记录人睡眠时的脑电、心电、肌电、眼电、胸腹呼吸、鼾声、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体位等数据,分析判断了解睡眠结构和质量,明确睡眠障碍的病因,对症治疗。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开展了多导睡眠监测检查项目,为您找准病因,精准治疗。


  如何治疗失眠症


  失眠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两者联合。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褪黑素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起效快,短期内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和提升睡眠质量等,但目前尚无长期有效的证据。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会改变睡眠结构,导致患者耐受性和依赖性增加,并出现停药反跳、日间残留效应、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失眠症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失眠症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正念冥想和催眠疗法等。其中睡眠认知行为疗法,是失眠症的首选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教育、放松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和认知疗法。慢性失眠的特征行为:提前上床和延迟起床这些行为增加了失眠的严重程度,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策略:睡眠限制,是一种通过减少花在床上觉醒的时间来改睡眠效率的睡眠策略。心理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起效较慢,疗程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由于依从性问题难以长期坚持。那么,还有什么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吗?物理治疗包括声光电磁物理治疗方法,常用的用脑反射、静电、经颅磁刺激治疗,其中经颅磁刺激治疗因其无痛、无创、安全、有效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失眠治疗中应用广泛。通过刺激局部大脑皮层来抑制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调节神经递质,诱导患者进入深度睡眠,改善睡眠结构,提高睡眠效率,最终促进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如何拥有好睡眠


  首先得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遵循身体的自然生物节律,规律睡眠,晚饭不易过晚过饱,睡前适当做些放松拉伸,远离手机、电脑、电视,养成健康的入睡习惯,改善睡眠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放松,不要过度关注睡眠。对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执行力度,往往决定了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健康科学的睡眠,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睡眠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良好的睡眠,值得你我共享!


  专家简介


付丹


  副主任医师,老年精神三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江苏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心理健康促进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老年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对老年期精神障碍、老年期抑郁障碍、老年期焦虑障碍、老年性痴呆、睡眠障碍等精神科疾病及心理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供稿:老年三科  付丹

  审核:宣传科  杨慧

  编辑:宣传科  杨沂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