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健康教育 >

[精神卫生日专题]青少年躯体不适,可能是情绪问题

更新时间:2022-10-11      浏览:3081次

  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的儿少心理专家门诊中,经常会有以躯体不适症状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基本在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却没有显著器质性问题,最后意识到孩子可能不是身体疾病,才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然而,很多青少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常被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头疼等。


  患者小红(化名),初三学生,因经常性头疼、恶心等到儿少心理专家门诊就诊,家长称孩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几个月了,跑了很多家综合医院都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儿少心理专家门诊王佳佳主任结合综合医院的检查以及本院心理测试、精神压力分析等结果,考虑是心理压力大、无法用言语表达和处理内心压抑感受的情绪问题,头疼和恶心是情绪的躯体化表现。


  经过王佳佳主任的耐心引导,小红才愿意透露,小时候爸妈经常在她面前吵架,每次都吵的很凶,还会摔砸物品,妈妈还会把负面情绪宣泄到小红身上,甚至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打骂她或者是把她锁在门外。因此每当父母吵架,小红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变的谨小慎微,不敢犯错误,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怕爸妈生气又会吵架,甚至两个人离婚都不要她了。


  上小学的时候,小红会被大家嘲笑为胆小鬼,她只会迎合的笑,因为她担心自己生气了,同学们就不喜欢她,不跟她一起玩了。升到初中后,同学的关系和心理状态变得复杂了,大家认为她好欺负,经常会跟她借东西不还,还会说一些挖苦的话来调侃她,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压抑、容忍,佯装无所谓迎合同学们的要求。其实夜晚的时候,小红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直到几个月前,一位女生联合同学孤立她,小红很伤心,认为自己对同学都很好,为什么大家还是要这样对待她,从那之后小红在学校里偶尔出现头疼、恶心,父母会把她接回家,逐渐发展成早晨一起来心情就压抑,头不舒服,不想吃早饭,恶心想吐,也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


  从上述信息看,小红虽然出现厌学拒学现象,也表现出躯体不适,但其实都是情绪问题,根源是原生家庭父母教育方式和小红述情障碍的原因导致的。


  父母教育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态度、自身行为与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的是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环境下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并且在各种情景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不发生变化的特性。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角色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母亲的交流要多于父亲,所以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要大于父亲的影响。如果孩子向母亲需求帮助,母亲的拒绝会导致躯体化问题的产生和加重。同时,父亲的过度保护会导致躯体化症状概率的增加。生活中,父亲一般扮演着保护着的角色,遇到问题时父亲可以独当一面、提供保护,如果父亲过度保护,就会导致孩子在遇到心理矛盾时缺乏应对耐受的能力,出现躯体化症状,以此来寻求父亲的保护。


  述情障碍又称为“情感难言症”、“情感表达不能”,是指患者难以向他人和表达倾诉感情,难以自我调节并且控制情绪。但情绪问题总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和表达的形式,所以躯体不适的症状就出现了,或者说:身体就是情绪的第二语言方式。通常来说,躯体化症状的表现之中以疼痛症状最为常见,孩子能够对疼痛症状表现较多,这可能是因为头疼、腹疼、恶心等症状,既可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其本身为常见问题,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还可以达到逃避心理问题的目的。


  知道了小红躯体症状背后的心理需求,经过沟通,王佳佳主任与小红和其父母达成一致,接受药物治疗和连续28+7次(每周1次)的心理治疗(STPP模式),即28次个体心理治疗+7次家庭治疗模式,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须要求有父母心理成长的参与,来提供更具心理支持性作用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王佳佳


  专家建议:


  当临床上遇到孩子自述躯体症状重且与体征、各种辅助检查不符时,应详细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与真实体验,在排除躯体疾病后要考虑青少年时期的情绪障碍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经济损失和病情延误。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王佳佳